公立学校的语文课本要背唐诗宋词,要解析古文,ib的中文课本究竟什么样?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文章,作者曾在ib国际学校任教5年,她眼中的ib中文,主要是这10部作品。你更同意哪个版本?
IB DP第一组别的母语文学课程可以说是整个课程体系中非常成熟完善的,无论课程大纲每5-7年如何变化,它的核心精神和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基本不变的,正如大家可以在以上图表中看到的。它规定全世界的老师考生必须在指定的大纲框架和评估要求下自由选择10-13部作品进行细读、分析、鉴赏和评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情况随时进行作品调整,充分掌握教学的自主性。学生跟着老师一步步走下来,在两年内会经历一次异常精彩的文学之旅和思辨之旅。如果学生的英文程度也好,他会同时选择英文母语文学课程,这种20本书籍的深度阅读是在其他学科无法想象和到达的。
可以看出,大纲规定的四个单元很有意义。第一单元的翻译作品非常符合国际文凭特色,它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理解(international mindedness)和包容,让学生透过作品看到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第二单元的文本精读让学生深入经典作品的字里行间,基于20-30行的选段进行十分钟的分析和阐发,并看到这20-30行选段对于整部作品的意义。第三单元的同体裁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体意识和比较对照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体惯用手法”这一点上去研究不同作品的异同。第四单元的文学与电影/新文体形式/非虚构作品/纯自由选择更是让老师和学生的作品选择和研读有了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
大纲规定老师在这整个十本(十三本)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对知识的把握,从而生成自己的理解);understanding and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value and context(对文化价值观和语境的了解);substantiation andjustification of ideas(用大量的文本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analysis of literary techniques(对文学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organization and presentation skills(观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细细想来,这些难道不是顶级名校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的素质?这些难道不是学生走上社会后最重要的一些能力?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时讲到鲁迅对中国人性的概括“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适逢“大陆小孩港铁吃食被香港乘客谩骂”事件不断发酵之时,我将两者联系到了一起,说那些个别将矛头指向可怜的孩子的香港人本身就是文化心理自卑孱弱的代表,如果当时地铁上吃东西的是白人的孩子我想他们根本不会有,也不敢有如此过激的表现。鲁迅这段铿锵有力的论述加上我当时激昂不已的语气让二十多个男生的文学班集体沉默了三分钟,伟大的作品让学生在当下的语境(local context)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让他们带着对人性弱点的反思走向了世界。
再举个和口头评论有关的例子。学生在这个课程的第二部分要深入研读2-3部作品,然后抽到其中一部的20-30行在准备20分钟之后完成10分钟口头评论。任何一个精彩重要的选段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评论的内容,学生要做到对文本的极其熟悉,更为重要的是,要在20-30行中找出最有利的证据论证自己对于文本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建立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并流利地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我在不停地帮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自信:今天你能对最难的文学文本出口成章,明天你就应该面对面试官的各种问题侃侃而谈,你就应该在欧美大学的课堂讨论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建立在任何一个文本上,你们都可以有理有据有节地表达自己。
于是,我有一个理科学生因为在面试时讲到《鼠疫》中的存在主义,个体对荒诞社会现实的反抗而拿到帝国理工的录取通知。去年有两个学生在参加香港政府卓越奖学金面试时被问到“影响她们最深的书籍/电影”时,她们引用上课学到的作品一顿噼哩啪啦叽哩呱啦BlahBlah, 双双背着一百万奖学金去剑桥攻读法律(香港地区获奖学生仅86人)。今年的一个中国学生又因为出色的逻辑和语言表达最早拿到了香港政府卓越奖学金去伯克利读物理,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我校150名英国白人学生中拿到了最佳英语文学奖。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出色的母语思维和表达甚至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文学中都到达一种深度和广度。我非常欣慰地看到,经典阅读让他们在面试官面前展现了思维和情感的强度,让他们带着强大的表达自信走向了世界。
他们曾读过《台北人》,读过《金陵十三钗》,明白了个体的伤痛是和家国的伤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白了个人的成长也是和家国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带着对民族历史伤痛的体悟走向了世界。在两年的阅读和学习中,他们能静下心来在作品中寻找每一个有助于理解主题和技巧的事实证据和因果逻辑,也在反复的阅读中对自己的理解分析论证进行反思。经典文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空间去安置他们的精神和情感,提供了一种最好的对抗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生活的方式,让他们带着专注的精神气质走向了世界。
几个月前,我在商务图书馆选书,突然有几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拍了拍我的肩膀,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对我:“So喽丝,我猴挂住雷啊(苏老师,我很想念你),我好久没读书了,有什么推荐吗?”我想他挂住的不一定是我,而是曾经那种触摸经典的感觉。
zxxzxb_yuloo添加关注公众号,或下拉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实时推送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