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全称为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即国际文凭。它提供的课程学习起来极赋挑战性,出来的文凭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含金量也是最高的。所以,IB在很多人眼中就等同于高大上的代名词。IB的高中项目简称之IBDP,分为6大学科组,学生要在每个学科组里面选修一门课来学习,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阅读和研究任务。所以,学生要尽早注重培养起自己各学科专业著作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学术能力才能为以后学好IB各个学科,培养起学科素养夯实基础。那今天我们就以IB中文文学课程为切入口和大家聊聊如何培养自己阅读和研究的能力。
拥有阅读和研究能力不仅能帮助你学好IB中文课程,还对其他学科组的学习都有益处。那为什么我们要拿IB中文课程作为切入口来讲呢?因为在第一学科组Group1第一语言中,语言A文学是选修的学生最多的一门课程。
Group1第一语言中有3个学科课程可以选,分别是
语言A:文学
语言A:文学和语言
文学与表演艺术
下面我们就先来简单的了解语言A文学这门课程。
IB语言A:文学课程定位
《语言A:文学指南》中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探究作家作品表达的思想,同时也要钻研作家采用了怎样的文学手段来表达思想,要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来审视。本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文学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诠释和体验息息相关的一种认识。文学研究就是探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追求、焦虑、喜悦和恐惧的复杂性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真题来体会一下官方指南的意思: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
发现琐碎日常背后的“复杂性”,从而培养社会洞察力
研究并表达出作家是通过哪些文学手段来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培养审美和文化素养
掌握文学批评这种表达方式,从而培养有效的沟通技能
深入理解人性,从而培养表达自我、独立判断的能力
IB语言A:阅读教材分类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如何安排教材,是一个大问题。指南中规定了每位学生必须阅读4组作品,共10部普通水平或13部高水平文学著作,包括有:
外国文学翻译作品:2-3本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2-3本
当代作家作品:3-4本
教师自选文学作品:3本
学生通过阅读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可以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对文学形式和风格的鉴赏能力。
IB语言A:多样的评估方式
语言A:文学的评估方式多样,比如说有:
短时间的考场笔试:试卷1和试卷2
长期阅读研究、主动开题立论的文学论文
考前自己准备论题和内容,考时脱稿的“个人口头表达”,以及考前不知道问题,只能准备20分钟的“个人口头评论”
除了试卷1考察的是学生从未见过的选段,其他评估中涉及的作品都是他们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同时,除了笔试是在三年之后的全球统考中进行,其他项目都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是一个过程性评价。所考即所学,边学边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所有评估都有评分标准,却没有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一般包含以下5个方面:
对作品和知识的理解
对问题的回应
对文学手法的鉴赏
组织与展开
语言
考官会按照学生在各个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来给分,但不会限制学生独立表达观点。也就是说,考官不会在考生的答卷中寻找和参考答案一样的观点,但会在理解程度上给出肤浅或深刻的判断,在组织与展开上会给出论点是否连贯、论述是否充分的判断。也就是说出题者对具体作品的阐释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考生的论述是否有理有据有深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个人口头表达”这个评估项目,它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呈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拘一格。比如几个学生可以共同根据小说演一个小品,然后说明这样演的意图,或者口述一封给作家的信以体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等。
各项评估成绩按比例合成毕业成绩,是学生能否获得毕业文凭的依据,也是英联邦大多数学校(美国部分学校)有条件录取的依据。某种程度上,这些评估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学生的动力也部分地源于功利性目的——考出好成绩。但是,多样化、过程性、创造性的评估方式的确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主动地探究知识,多方面地反思前人的成果,勇敢地自我表达。所以,考试不是问题,如何使考试方式与课程目标相呼应才值得探索。
总之,IB中文课程要求学生对中文有极高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想要拿高分,对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对学生来说,如果必选学科拿不到一个好分数的话,对未来申请大学势必是有劣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