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K-12 教育漫谈 ▵ 点击 K12谈 关注 |
干货 | 新闻 | 学校认证 | 微课 | 推广 |
正文 | 编辑 Helen
插评:苏媛
3. 文本阅读
3.1 宏观考察
前文已经说过,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桃花扇》是作为个人口头评论高级水平考核后续讨论作品来学习和使用的,对其所做的应是一种宏观的考察,而不是文本片段的精细琢磨。这一主张,应该贯彻于整个的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即教师带着学生去学习的过程,应该“识其大者”,高屋建瓴。
(插评:旧大纲高级课程中,戏剧作品的确非常适合放在第二部分来学习,用于个人口头评论后的后续讨论。考评形式注定了对其的教学方式,即宏观整体的把握。)
3.2 重点篇目
明清传奇有个特点,篇幅比较大,《牡丹亭》一共五十五出,《桃花扇》也有四十四出。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为学生精选出阅读的篇目,才不至于泛滥无归。
怎么来选呢?根据故事线来选。
《桃花扇》两条线,一条是男女主人公感情分合出家线,一条是南明小朝廷腐朽内斗覆亡线。按照一般认识,戏剧当然是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为主,但事实上《桃花扇》并非如此。孔尚任是孔子后裔,也许是有些古板的,在他的作品中,男欢女爱的成分并不多于南明政治军事的成分,而且男女情爱也有被淡化的情况。所以倒不是说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一贯到底,主次分明,而是呈现一种两线均匀交织的态势。
不过不要紧,新的《文学指南》第一探索领域“读者、作者和文本”,鼓励我们去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文本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作者所表述出来的样子,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与二次阐发。
我觉得,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突破作者的藩篱,就认定男女主人公这条线就是全剧主线,而南明政治军事这条线为副线。于是精选阅读篇目就选出来了。全剧涉及男女主人公感情线的篇目有《传歌》《访翠》《眠香》《却奁》《闹榭》《辞院》《拒媒》《守楼》《寄扇》《骂筵》《选优》《题画》《逃难》《栖真》《入道》。加上压轴的《余韵》,因为这是全剧总结与情感宣泄之极致。
这十六出就是我们重点探讨的篇目,占全剧的三分之一有余。其余篇目关注复社运动与南明政治军事斗争,不是说完全不去管它,而是作为次要篇目,加以略读,粗通大意而已。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这重点的十六篇,可以要求学生不论曲文还是说白,一概细读。其余篇目可以只读说白,知道发生何事,与全剧是何关系便可。
(插评:简单计算IB DP文学课程高级程度和普通程度的每本书教学时间也就是20个小时左右(4-6周),因此对于“大部头”书籍的篇章选择就非常考验老师对整部作品的理解和教学设计。精选篇目的思路一般是选出最能代表全书艺术成就的部分,最能展现人物特质的部分,故事选段最具矛盾冲突的部分,同时这些选段合在一起也有一定的连贯性。)
3.3 人物与事件
明末四公子之一、文坛领袖侯方域在南京秦淮风月之地,经杨龙友等朋友牵线搭桥,结识了名妓李香君,二人私定盟誓,以侯方域之扇面题诗为证。但香君是名妓,梳拢所需巨资,仪式之操办,却由侨寓南京的杨龙友出面。不过杨龙友宦囊清贫,巨资实则来自潜伏于此、蓄势待飞的阮大铖。阮大铖是大太监魏忠贤余党,是东林复社士大夫的死敌。魏忠贤倒台之后,阮大铖意图洗刷往日负面形象,缓解复社对其的攻击,因此通过杨龙友巴结侯方域。但却被聪慧的香君识破,退还一切金银重礼,当时香君年方十六。第一回合的较量如此。
阮大铖怀恨在心,遂中伤侯方域与复社诸君子勾结宁南侯左良玉意图谋反。此时南明小朝廷刚刚建立,弘光帝昏庸淫靡,身旁围绕一帮以马士英与阮大铖为首的奸党,风头正劲。侯方域不得已,与香君分袂北上,而香君独守秦淮。此时,第二轮风波卷席而来。新得志的田仰,让杨龙友出面,要强娶香君,为香君严拒再三,关键时刻,香君以头触柱,誓死不从,血溅侯方域所赠扇面,后由杨龙友勾画而成桃花扇。
阮大铖等继续媒蘖侯方域与香君之祸,遂鼓动弘光帝选秀入宫,采择秦淮妓乐入宫侍奉,香君等无奈入宫。入宫前,香君在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宴会上痛骂奸贼,酣畅淋漓。这是第三回合的较量。
北方失守,清兵南下。侯方域随乱兵南回南京,在秦淮旧院却没有遇到香君,反而在三山街为阮大铖的人所捕入狱,与复社诸人关在一起。南京城陷,弘光帝、马士英、阮大铖等出逃,侯方域等由此出狱,香君等秦淮旧人得以同时出宫。此时清兵过江,天下已不可收拾,于是正直力量几路人马最终汇聚在城东栖霞山,决意出家,归隐。这是最后一回合。
全剧关键事实大体如此,基本都包含在给学生指出的精细阅读篇目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每出的说白,迅速掌握其中事实,再通过曲文,感受人物情感。
剧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当然是侯方域与李香君。但二人之中,又以香君更为关键。
这第一是看香君所占篇幅。在我们精选的十五出中,侯方域出现九出,香君出现十四出,是绝对的大篇幅刻画。
第二要看香君在剧中的地理环境。与侯方域的北上离开南京相比,她孤处南京,始终处于政治斗争的最前线最漩涡位置。
第三要看香君在全剧中所起的作用。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先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自古男子多薄幸,何况是面对青楼女子。说实话,通过细读传世的古文与本剧,我们可以发现,与侯方域相比,香君的感情更为真挚深刻持久。侯方域与香君的短暂结合,对于侯方域来说,是一桩当时名士惯常的风雅之举,我们很怀疑,他究竟有多么在乎香君与这一份感情。
他之所以喜爱香君,更多是因为其色艺,与“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士大夫贤否”的特点,似乎是一种对“同道中人”的赏识。他的《李姬传》以一种冷淡的超然的态度去写香君,并未能让人体会出多少情感来,这是一证。他的《答田中丞书》中说:
“仆之来金陵也,太仓张西铭偶语仆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后半岁,乃闻其却执事金。尝窃叹异,自谓知此伎不尽,而又安从教之?”
可见他于香君的冷淡和其间交往的疏浅。这是又一证。而对于香君来说,侯方域是值得让她生死以之的理想伴侣。在侯方域将二人的结合以风流韵事一般的态度抛之脑后半年之后,香君作为一个青楼女子,却还在遥远的南京为侯方域守节。古代青楼的所谓婚礼婚事,本是儿戏,名妓之第一梳弄人往往出重金,在青楼盘桓数月,然后一走了之,互不相干,名妓照常接客。侯方域正是如此对待的。但我们香君却不是如此,她将二人结合看作纯洁无比的爱情,她宁愿孤身一人,以死守之。所以从二人的感情上看,香君是绝对的第一流人物,是作者歌颂的典范。
再说二人在这几番与奸党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侯方域在风流倜傥、洞房花烛之际,全然不觉自己已落阮大铖的圈套,提醒他的却是年方十六生长青楼的香君。在《却奁》这一出,在所有人对香君洞房后第二天的美颜绝伦与杨龙友所送缠头赞不绝口的时候,香君却突然发话了:
“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这种见识,实在远高于众人。
杨龙友一番搪塞之后,侯方域稀里糊涂被蒙混过去了,竟要答应帮阮大铖洗白。结果香君发作了,她怒道:
“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其见识不但高于众人,思路也比侯方域清晰许多。其情其景,读来令人毛发凛凛。而侯方域这才反应过来,退掉了阮大铖赠送的聘仪。
值得一提的是,在《辞院》这一出,侯方域舍不得娇艳的香君,略显犹豫,而香君的表现却是“正色”道:
“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足见她的非凡见识与大格局。
侯方域避祸北上之后,香君孤身一人面对权奸,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实为千古难得。虽说身边还有妈妈李贞丽和杨龙友帮忙,但是李贞丽为人立志不坚,杨龙友则左右摇摆,很多时候不但帮不上忙,还拖人后腿。所以南京孤守,事实上是靠了香君一人的坚强意志与大无畏精神。《拒媒》一出中,香君的曲白十分精彩,不论对方如何软磨硬泡,她只坚定地说:
“奴家已嫁侯郎,岂肯改志。”
“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
“奴家不图富贵,这话休和我讲。”
“奴便终身守寡,有何难哉,只不嫁人。”
“尽你吓唬,奴的主意已定了。”
这些曲文说白,读来十分痛快淋漓。
《守楼》一出香君也有精彩表现,她大怒:
“妈妈说那里话来!当日杨老爷作媒,妈妈主婚,把奴嫁与侯郎,满堂宾客,谁没看见。现收著定盟之物。(急向内取出扇介)这首定情诗,杨老爷都看过,难道忘了不成?”
“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
“呸!我立志守节,岂在温饱。忍寒饥,决不下这翠楼梯。”
“奴家就死不下此楼。”
此处为全剧最高潮,她一头撞烂花容,血溅扇面,作成一柄绚烂的桃花扇。桃花即是人面,人面亦是桃花,一把桃花扇,一面为香君之鲜血,一面为侯方域之题诗,桃花扇这一中心意象、道具,作为二人特别是香君之生命与感情的寄托,可以细细品味。
香君的人物细节极多,本文只是略指一二关键处。全剧人物众多,孔尚任在正文前有《桃花扇纲领》一表,分主次正邪,可作参考。
3.4 场景与冲突
戏剧之关键处,正在场景,无场景则不成戏剧。场景之关键处,又在冲突,无冲突,则场景效用堪忧。
《桃花扇》几大冲突,都与场景贴合无间,孔尚任正是在对场景的描摹熔铸中,将戏剧冲突展现无遗。上文在谈人物与事件的时候其实已经有所涉及。如新婚第二天香君怒拒阮大铖所赠婚仪的《却奁》,如侯方域北上避难后,香君坚拒田仰强娶的《拒媒》,如香君在马士英阮大铖宴会之时痛骂奸党的《骂筵》。这是香君与奸党之间的矛盾展现。
再看党社斗争方面。《哄丁》,阮大铖进文庙参加丁祭,却被复社文人们认出来,哄打出去。《侦戏》,复社文人向阮大铖借戏班借戏本,却痛骂他。《逮社》,复社文人在三山街书铺为阮大铖派人抓捕。这些都是热闹戏,也是场景刻画和冲突展示的重点。明清传奇每出皆有名目,这每出的“名”即可看作是场景之名,作者表而出之,使我们感觉非常清晰。
以上那些场景明确、冲突激烈的篇目,这里就不谈了,一是本身易于理解,二是上文谈事件时已有涉及。这里只谈一个冲突稍显隐晦的场景,其中倒别有乾坤。
第一出《听稗》,侯方域、陈定生、吴应箕等几位复社文人先在冶城道院游赏后,同至附近柳敬亭家听说书。本出便是数人听书的场景。这一场景,正邪力量尚未碰面,香君也还未出现,所以戏不热闹,也不激烈,但是全书的大冲突大矛盾却早已伏下,需要师生细心寻绎。其中有一段众人讨论的说白如下:
(小生)依我说,不必远去,兄可知道泰州柳敬亭,说书最妙,曾见赏于吴桥范大司马、桐城何老相国。闻他在此作寓,何不同往一听,消遣春愁?
(末)这也好!
(生怒介)那柳麻子新做了阉儿阮胡子的门客,这样人说书,不听也罢了!
(小生)兄还不知,阮胡子漏网馀生,不肯退藏;还在这里蓄养声伎,结纳朝绅。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乱的揭帖,公讨其罪。那班门客才晓得他是崔魏逆党,不待曲终,拂衣散尽。这柳麻子也在其内,岂不可敬!
(生惊介)阿呀!竟不知此辈中也有豪杰,该去物色的!
此处,生是侯方域,小生是吴应箕,末是陈定生。明末泰州柳麻子柳敬亭的说书是天下闻名的,常在高级文人士大夫的集会饮宴上出现。这里复社几位文人要去找柳麻子,但却为侯方域所阻,理由是他已成了阮大铖的门客,为奸党笼络。然而吴应箕却告诉他,柳麻子得知阮大铖的底细之后,早已拂衣而去,不与合作。
由此我们得知,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等之间有着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这一矛盾,在本剧的故事开展之前,早已有过一次大爆发,即吴应箕等写《留都防乱帖》声讨阮大铖的那次。所谓帖,就是“大字报”,复社文人公然以“大字报”的形式将阮大铖的底细公诸于众,并在南京引起轩然大波,这一次的矛盾爆发,就自然为后面阮大铖想要巴结侯方域,来为之前的事向复社同人缓颊,作了伏笔。
柳麻子在这一出里所说的书,也很有意思,不一定是当时真的说了这一出,而应该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柳麻子说的内容出自《论语·微子》,原文为: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这一章讲的是春秋鲁哀公的时候,礼崩乐坏,鲁国乐人纷纷离开鲁国,分散四方。为什么说作者精心设计呢?因为《论语·微子》这一篇,关注的正是“遗民”,唐代孔颖达在本篇篇首说:“此篇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君子仁人或去或死,否则隐沦岩野,周流四方。”而我们《桃花扇》所关注的就是明朝遗民。
我们更不妨分析一下,鲁哀公在春秋为诸侯,弘光帝在明朝也是诸侯,都是在天子落难之后,僭称为王为天子,行起天子的一套来,都是德不配位,胡作非为。在《论语》中鲁国乐官们不与鲁哀公同流合污,因此四散流亡。在本剧中,柳敬亭等曲艺人士,一样不肯与马士英、阮大铖、弘光小朝廷为伍,宁愿出家归隐。而是谁点醒了这些原来服务于奸党的这些乐人的呢?是复社文人士大夫。戏文有两处,可据为证:
“敢告列位,今日所说不是别的,是申鲁三家欺君之罪,表孔圣人正乐之功。当时鲁道衰微,人心僭窃,我夫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那些乐官恍然大悟,愧悔交集,一个个东奔西走,把那权臣势家闹烘烘的戏场,顷刻冰冷。你说圣人的手段利害呀不利害?神妙呀不神妙?”
所以,其中的“欺君之罪”“权臣世家”,骂的是奸党与弘光。“孔圣人正乐之功”,是表彰复社文人士大夫正人心的功劳。“顷刻冰冷”,指的是柳敬亭等曲艺人士拂衣而去,不与权奸合作。
“俺们一叶扁舟桃源路,这才是江湖满地,几个渔翁。”
我们知道,本剧末尾,两路人马齐聚城东栖霞山,正是入了桃源,进了江湖,做了渔翁。所以此处柳麻子所说的这一段书,首先是暗含了以柳麻子为代表的曲艺人士在明末清初凶险变幻的政治大潮中,对自己命运的探索和气节的坚守。其次也预示了本剧最终的结局。尽管场景平平,冲突隐晦,但这其中的深意,反倒比慷慨激昂的那几出更值得细细品味,也很值得师生一同去发掘。
3.5 思想与矛盾
孔尚任是1648年生的人,当时明朝作为统一王朝灭亡已经四年,按说他不属于“遗老遗少”的群体,却受到了明朝遗民深刻的影响。因为南明始于1644年弘光帝登基,终于1661年永历帝被害,之后郑成功及其子孙一直奉明朝正朔抵抗到1683年。所以孔尚任的青少年时代,肯定是对明朝遗民之事耳濡目染的。加上他奉命在江南治水四年,足迹遍及南明故地,结交大批明末遗民,于是明朝遗民的思想就渐渐移植到他的身上了。
他创作这部《桃花扇》的宗旨,第一就是他在《桃花扇小引》中说的那样: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他要总结南明乃至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予后人以惩戒。
第二是他在《桃花扇小识》里说的:
“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他要把明朝遗民的事流传下去,使其千古不朽。这两点结合,方是孔尚任的创作宗旨。
应该说,通观全剧,通过两线交织和众多人物的塑造,孔尚任是基本完成了这一创作任务的。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时代,正是清代文字狱大盛的年代,创作的时候涉及明朝遗民明朝往事,都是冒死的大忌讳。
可以说,他是站在刀尖上跳舞,而且跳得还非常出色。他是怎么去跳的呢?
第一,尽量不让清兵出场,涉及清兵之处,加以隐晦扭曲,如史可法之死本为清兵所害,但剧中处理为投江。又如“扬州十日”的著名惨案,他只说扬州城多么凄惨,而不明说是清兵屠城所为。
第二,重点放在对南明奸党的谴责和对正直士大夫的赞扬上。于是就避开了清政府文字狱的剃刀边缘。
另外,虽然同情明朝,但孔尚任毕竟是清朝人,他的政治态度上是奉了清朝作为正统的,所以他的思想上是有矛盾的。这一矛盾就体现在全剧的末尾,结局的安排上。本剧的结尾,有一种无力感。经过坎坷患难之后,两批遗民人马齐聚南京城东栖霞山,决意出家,归隐江湖。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出路。作者也没有打算提及第三条道路和第四条道路。事实上,第三条道路便是顾炎武、黄宗羲、郑成功等人坚持的武装斗争,而第四条道路就是投降清朝,这都是他有意规避的。
孔尚任笔下的人物,最终都归于绝望虚空,这是他见识所及,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桃花扇》的创作起于康熙二十九年以后,1690年以后,那郑成功的明朝最后根据地已经在好几年前就覆灭了。孔尚任也确实看不到任何明朝遗民可走的出路了。但是很明显,他也不赞同投降清朝的做法,这其中的态度就很微妙了。
如果说全剧有何遗憾的话,肯定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问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香君勇斗权奸,侯方域流离北方,最后终于重逢了,却被安排双双出家了,而且二人对这种安排毫无异义。作者费了这么大劲来写这一条线,最后结束得如此草率,这肯定是会令人不满的。所以在作者生前,好朋友顾彩就改写《桃花扇》为《南桃花扇》,令男女主人公当场团圆,大快人心。我们看孔尚任的结局,是用何种理由令二人出家的。《入道》中说:
“你们絮絮叨叨,说的俱是那里话。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以君父大伦来压制男女情感,这便是孔尚任的不是之处了。《桃花扇》也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中,唯一一部因政治而牺牲男女情感的作品,相较《西厢》《牡丹》《长生》的以男女情感而上天入地、笑傲江湖而言,的确逊色了。
教师与学生在这里可以尽力发挥IB的批判精神与探究精神,发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功能”,看看男女主人公是否还可以有别的更好的结局。
3.6 戏曲常识
戏曲常识可以专章解决,也可以在精读时随文解决。我的做法是二者结合。
在讲文本的时候,先将文本中出现的相关常识解决掉,可以由学生小组探究活动完成,自行查询相关内容,形成成果文件,当堂分享,并汇总到ManageBac上长期共享。这其中教师帮助设计的相关内容可以是比较细小的,如:
1. 何为副末,为何传奇总要副末开场?
2. 生、小生,旦,小旦,是何区别?
3. 曲文中的衬字是何作用?
4. 曲文与说白各自的特点和任务是什么?
5. 你能否看懂上场诗与下场诗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是比较大的,如:
6. 什么是传奇?传奇由何发展而来?它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7. 不同人物的曲文说白语言风格有无差异?差异在哪?
8. 传奇要搬上舞台,怎么演?
9. 曲本与演出之间是何联系?
然后,就是利用讲义或其他办法,补充《中国戏曲史》等专业著作的相关部分材料给学生,让他们接触最为专业的解释,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深化文本阅读和小组探究时候所查询的那些戏曲常识。
最后一篇我会与大家探讨新大纲的延伸与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
(插评:
细读多遍,感悟颇多,钦佩不已。这真是非常好的基于评估的整本书教学案例和思考展示。老师的IB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从问什么要选Why(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老师的个人兴趣和专业素养、学习生活经历、教学场域)到具体选哪些篇目What(最能串联主要情节、最能展示人物独特丰富的性格、最能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 、文本最细微精幽之处)再到如何教学How(通过精选的文本群对核心文本进行“外围包抄”,初步理解文本生成的社会历史语境;重点读曲文说白,快速梳理文本事实和感受人物丰沛的情感世界;特别分析核心意象/道具出现/再现之处;通过对文本的再创作加深读者的理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小组探究解决戏曲常识等),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如果老师能在开始就展示出一些曾经在过往评估中问到的引导题,让考生对学习该作品后的评估内容有直观清晰的第一印象,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评估内容和标准,相信在有限的时间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