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去美国时,在飞机上遇到两个国际学校的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一个是中国小孩,一个是美国小孩,两个孩子差不多大,都非常可爱。
飞行途中,大家都渐渐进入睡眠状态。突然,一阵孩子的哭声吵醒了我,睁眼一看,是那个中国孩子在哭。刚开始,我还觉得这个孩子挺顽皮的,大概是在家里当惯了“小皇帝”,他一会儿要饼干,一会儿要饮料。孩子母亲只好一个劲儿地哄着他,但母亲越哄,孩子哭得越历害,很多乘客都被孩子的哭闹声吵醒了。我也开始对孩子的哭声有些厌烦和抱怨了。孩子的母亲肯定察觉到了这一点,想用“恐吓”制止孩子哭闹,但毫无效果。开始还很克制的美国乘客也露出不悦之色。
这时候,那个美国男孩的家长把孩子从睡梦中叫醒,跟他耳语了片刻。然后我们看到,美国男孩从身边拿起一个布娃娃,走到中国男孩面前。中国男孩见有人送玩具过来,停止了哭闹。美国男孩把布娃娃交给了中国男孩,还说了一些话,刚刚还在大哭的中国男孩大声地笑了起来。
当大家觉得“警报”解除,正准备重新入睡时,中国男孩又哭了起来。原来是那个美国男孩要走回自己的座位,中国男孩觉得自己没有玩伴儿了,又哭了起来。看到中国孩子哭,美国孩子便一直陪着玩。这样,机舱才又回归短暂的平静。
10多个小时的飞行,大家是在孩子断断续续的哭闹声中度过的。到了该下飞机的时候,美国孩子走到中国孩子身边,想要回他的布娃娃,可中国孩子就是不还给他。
两个孩子在飞机上的表现,代表的只是个体,我也无意把他们用“美国孩子”“中国孩子”标签化。只是,这个事例让我想到,对孩子的照顾、培养、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在这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的中国家长也许比美国家长更多。
zxxzxb_yuloo添加关注公众号,或下拉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实时推送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