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新府学”)初小部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拉开帷幕,其中,以核心素养中“勤于反思”能力的培养为主题,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教育模式,吸引了不少教育界同仁、媒体及学生家长的关注。
当天共展示了三堂中教课和三堂外教课,分于两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教室进行。而这几节课不再像去年首届大赛由学校教学骨干来展示,而是全部由新府学的年轻教师授课。
“教师技能大赛主要是为老师搭建切磋、展示平台,而今年,我们更期待看到年轻教师的成长。”据初小部校长辛玲介绍,除了开幕日的六堂展示课之外,全校教师都将参加到今年的教师技能大赛中。
课程安排表
作为特邀媒体观察团之一,我们在两个时间段依次选择了一节数学课与另外一节中文课,深入课堂去体验。
动脑找规律,动手创造“规律”
在一年级数学课上,学生们在中教老师李春香的引导下,学习“找规律”,并动手实践,领会其中所蕴藏的创造方法。
“大家猜猜下一个会是什么?”李老师使用生动的教具,以颜色、形状、方向、性别等不同类别,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这不仅让学生们在头脑中能够快速反应,举起的小手也积极地响应,争先回答问题,上台填写答案。
“李老师组织的非常好!环节清晰、课程规范,留给孩子们的思考空间相当大。”在当天的专家评课环节,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陶晓永听完课后评价道,在“环形座位”找规律环节上,有的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不仅如此,落实在课堂上的作业,李老师也快速将当堂教授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到动手实践中。
她以即将到来的母亲节为节点,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材料,给妈妈做一条“美丽的项链”作为礼物。
放大“核舟记”,寻传统文化魅力
新府学宣扬的教育愿景:“即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践行「明德至善,中西通才」的教育理念。”
在当下日趋强调与国际化教育接轨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学如何开展,也成为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走进了另外一堂八年级的中文课。
中文老师李琳婷选择了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文言说明文《核舟记》作为当天展示课的主讲内容。
“核舟的形象有什么魅力?又是如何表现的?”李老师激趣引思,通过还原文中句子所构建的画面,一步步抛出问题、解答问题,再回到鉴赏上,试图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风格与特点,并反思如何才能写好相应的文章。
而在课堂之外,也激发了学生们开启了传统文化探究的主动性。他们两个人为一小组,上台解说对其它传统艺术的认识与思考,比如刺绣、面塑艺术等。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专家们的点评不尽然全是赞美,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如增加朗读语感的培养,减少教学内容安排,增加学生的体验与实践等。
评课团队由来自各级教委、教研中心等资深专家学者组成
去年曾参加过首届教师技能大赛的英语教师杨涛深有体会:“尽管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自己的教案也被提出了不少值得改进之处。后来,自己也发现课程设计缺乏凝练立意,很多依靠积累的教学经验。”
初小部教学校长姚宇堃介绍,在传统教育中,很多优秀的老师其实是领悟了一些方法。比如不能照本宣科,所以尝试在课堂中融入活动或游戏,但这些缺少理论去支撑。
“为此,我们通过学习国际教育理论体系,让老师在教学中的想法更清晰,对课堂也更有把握。” 姚宇堃介绍,今年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各个学科都围绕对应的主题设计课程。这一安排源于新府学对于跨学科教学的重视,对参加过技能大赛的老师来说,则会是一次突破后的全新尝试。
在传统教育中,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是割裂的。但新府学通过跨学科教学给学生整体性的学习体验,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初小部学术总监马昕光介绍,每个年级的中心思想都源于生活中的现象,不同学科的老师要坐在一起讨论备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体验到很多实际问题都是通过不同学科来解决的。
比如三年级的主题是“世间万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语文课文《花钟》到数学中的年、月、日知识,再到英语时态相关的语法,都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诠释这一主题。
这些主题给予老师明确的引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新府学创始人卢振虎
“成长就是在‘经验+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突破的,教师技能大赛带来的挑战,不仅是对老师的激励、展示,更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新府学创始人卢振虎表示,新府学名字中的“新”,意味着在发挥中国基础教育优势的同时,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和精粹,通过自主研发的特色课程、课外活动和国际交流,为学生创造多元文化环境,提供广阔舞台。
教师技能大赛也将作为新府学一年一度的常规性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更加自信地迎接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