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著名的问答网站知乎上,曾有人提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背诵他们有可能根本不懂的古文、古诗词有什么意义?”而一个高票答案是这样回答的:
有没有觉得后面四句话,在一些孩子的朋友圈、微博上似曾相识?
的确,在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碎片阅读的主导下,我们的孩子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吸收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恰恰是在这样呼啸而来的信息海洋的淹没下,孩子内心的丰盛富足却越来越少。
一个人心田的繁茂,必定是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依托。中国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灿烂文化,实在是非常适合帮助孩子培养内心的富足感,当孩子的安全感、心灵的慰藉不来自于外界而是内心的时候,面对人生中的任何可能性,都能勇敢而坚定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很多家长积极响应的同时又觉得迷茫:“我小时候就没怎么读过这些东西,怎么能教孩子读呢?”以下是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经验里结合前人的智慧总结出的一些阅读传统文化的方法,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
1.读古诗词,结合生活,熟读而背诵。
在笔者看来,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精华的部分,言简意赅却意味深远。因为合辙押韵,阅读起来不算困难,近体诗(唐之后严格遵循格律的诗)字数不算太多,孩子读起来也没有心理压力,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书籍阅读的入门。
读诗词,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阅读中结合生活去体会,纸上的方块字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冰冷而没有吸引力的,但如果把诗词的阅读融合进生活里,对孩子的观察能力、体悟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周末的时候父母可以带上孩子,带上食物,再带上一本诗词选本,到公园、郊外去走一走,春天看到桃花,就可以让孩子读一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柳树开始抽芽的时候,可以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爬山的时候可以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夏天去荷塘,可以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晚上看到月亮(这个现在比较困难哈哈),可以读“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甚至冬天吃火锅的时候,都可以读一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把诗词和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孩子所表现出的细腻观察力和快速的记忆力是惊人的。
此外,如果孩子喜欢音乐,父母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给诗词谱曲,让孩子通过旋律去记忆,通过这样的方法,孩子对诗词的记忆持续长度会明显增加。
2.读《古文观止》,有两个技法,
第一是倒着读,第二是跳着读。
《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集大成著作,通读这一本后,再读其他古代散文基本没有太大障碍,但读《古文观止》有两个技巧,就是倒着读和跳着读,即:先读明清,再读秦汉,最后读剩下的部分。
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孩子在初接触古文的时候,明清的古文难易程度对他们来说是最容易理解的,读懂了明清,再回头读秦汉散文,相比较起来,唐宋时期的古文难度最大,无论是遣词造句或者说理表情上都需要孩子有了一定的古文功底后再读,阅读的时候初期可以结合书本的注释,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积累,就扔开注释,遇到生字词只需要查阅工具书即可。
3.读古典小说,也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
对孩子来说,文字的吸引力有时候远不如画面和声音,如果在阅读古典小说的时候,能结合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影视、戏曲、歌曲等,让孩子一边阅读,一边观看聆听,不仅能锻炼孩子“一心二用”(这在未来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现在的斜杠青年就是例证)的能力,更能锻炼孩子批判性的思维——他们在观看聆听的时候,会对这些改编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艺术形式的版本选取非常重要,对孩子的审美观和判断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央视版的四大名著,就是非常好的影视欣赏素材,这需要父母在前期做一些研究和查阅的工作,相关资讯的网站很多。
4.最重要的一点,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
这一点最重要,放在最后说。
在笔者的经验里,当父母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文化书籍之后,很多可能产生的家庭矛盾都逐渐被消解,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书籍有多么大的魔力,而是在阅读的过程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增多了,通过对一首诗词、一篇文章、一段故事的不同理解,孩子和父母会从交流里看到对方的想法,当换位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推己及人就并不困难,这一点,无论是阅读传统典籍或者其他文学形式,都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父母省却一点逛淘宝、玩游戏的时间,用以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文化,既能有一个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沟通渠道,也是补足年少时逝去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关注本站或添加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