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曹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家长在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这其中主要是惯性思维在作祟。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这要命的“惯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那天记者采访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家长对国际教育和国际学校的认知上有哪些误区呢?”这虽然是我谈了无数次的话题,但却是一个需要无数次谈的话题。因为,无论对投资人、办学者还是学生和家长,大家之间的相互纠结无不源于这些误区,它不是简单地谁对谁错,有视角不同的问题,更有认知错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惯性地把对中国大学录取和毕业的理解套用在海外大学的录取和毕业这两件最关键的事情上。
我们必须克服这种惯性,愿意去面对和接受海外大学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做法,因为它决定了孩子高中三年以及未来岁月,我们是否能够助力孩子的成长,还是拖后腿,瞎指挥。
一、我们用倒推的方法,从毕业讲起。
显然,没有哪个家庭对孩子是否能取得大学毕业证无所谓,特别是海外留学,在精力、时间、金钱和情感上牺牲更大,毕不了业这件事是无法接受的。
8月1日,Varsity发布了每年一度剑桥大学的Tompkins Tablehttps://www.varsity.co.uk/news/17736,即根据剑桥大学29个本科学院每学年期末考试成绩得出的学院排名,Christ学院再度蝉联榜首,它的平均分比最后一名Lucy Cavendish 高出了15.6分(百分制),一等成绩率比最后一名多出了30.3%。
一等成绩(Firsts)是怎么回事呢?剑桥本科专业各年级的所有课程,每年一次全校统考(5-6月),成绩分为一等(First)、二等上(2.i)、二等下(2.ii)和三等。
成绩是如何计算的呢?不是85分以上就是一等,而是按照百分比,每个课程考试前25%就是一等,中间的65%是二等上和二等下,最后的10%是三等和不及格。当然,人数少的课程这个百分比会调一调,但是超过150人选课的课程基本上就按照这个比率来划分成绩。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管学生们有多好,最后肯定有10%得三等或者不及格,不及格就要面临退学或转学,三等也好过不了,在竞争力强的学院,这也几乎等于不及格。
所以,考入剑桥大学不是松了一口气,而是要更提起一口气,不能成为这最后的10%,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其它英国大学的情况大家可以根据和自己的相关性自行查阅数据,一般都会公布。
以上两个小例子让我们明白中国大学与海外大学在毕业这件事上的不同:前者毕业率有可能达到99…%,只要进入大学,别太过分,基本都能够毕业;而后者则肯定低于这个数,甚至在标准学制内的毕业率能够低到40%以下。
二、这一不同对准备出国留学的家长和孩子们意味着什么?
第一,在大学申请这件事上,一定不要让孩子勉强进入超过他们自身水平的学校,“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它真的是要命的原则。在选校上,我们不能一味地看排行榜,就知道往高里冲,更要看所选择的大学所要求的能力与孩子能力的适配度,否则就有可能面临非常严峻的后果。
第二,在高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中,一定要以这是为了给大学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为核心,选择与大学学习衔接得好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只读普高+英语标化成绩也能够去海外留学,但它的桥梁作用肯定不及国际课程。
我们必须理解到位的是:选对和学好高中课程,不仅是为了申请大学,更是为了进入大学以后能够顺利毕业。
所以,一切的投机取巧,盲目跟风,喜欢听信“课程好学,考试好过,还能够上一所好大学”这类的忽悠,或者就惦记着靠刷题得高分的做法,对孩子未来的学习都是致命的。
我们需要做好的,就是选择成熟、认可度高的国际课程体系,让孩子踏踏实实学,老老实实地考,得到反映他们真实水平的成绩,进入匹配的大学,充满自信地完成学业。回归学习的本质,事情反而会简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