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国际学校老师认为:让孩子爱上阅读,学校和老师当然责无旁贷,但还有一个角色更重要:父母。一些家长希望学校“包打天下”,自己乐得当个“甩手掌柜”,殊不知,教育始于家庭,成于家庭,也会毁于家庭。
我曾读过西方17位杰出人物的传记,其中有科学家、总统、漫画家、企业家、导演、探险家等等,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更多的不是老师,而是父母。
一个著名的实验也发现,不同的家庭会让同样聪明的天才少年,人生天壤之别。192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曼开始跟踪研究1470名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这些天才少年,被称为“特曼人”。在他们成年后,特曼将研究对象中的730名男性分成3组,其中表现最突出的150人被分为A组,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成功,有律师、医生、工程师、学者等。表现中等的60%的人在B组,他们的发展也算“令人满意”。
剩下150人被编为C组,他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力优势,有的成了快递员、会计,有些甚至失业在家。有三分之一的人从大学辍学,四分之一的人只有高中文凭。
C组学生五六岁的时候原本也与A组孩子一样聪敏绝顶,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为何最终会出现这种天壤之别?
特曼的研究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家庭背景。A组中绝大多数人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很多人家里都有大量藏书。C组学生出生于下层社会的家庭,几乎没有一个仅依靠自己的智力获得成功。
关于中产阶级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方式的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拉里奥的科研小组对来自12个家庭(有富裕家庭也有贫穷家庭)的三年级学生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孩子们经常在各类体验中来回穿梭。
而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没有像中产阶级母亲那样,发现女儿在唱歌方面的兴趣就想办法帮她把兴趣发展成特长”。
我们难以改变孩子的出身背景,但可以改变对待孩子教育的理念和行为。有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方式,可以有效弥补阶层的鸿沟,那就是阅读。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快乐阅读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幼年家贫,小学5年级就辍学了,但他酷爱读书,为了读到一本书,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如到同学家推磨——来交换。
绝大多数孩子要形成阅读兴趣与习惯,需要父母的陪伴。“我坚信,对于孩子的校园生活和未来的前途,父母能够给予的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孩子在上学之前获得良好的阅读能力。”伊顿公学前校长托尼·利特尔说,这个礼物之所以应该由父母给予,是因为“培养终生阅读习惯的最佳途径,就是父 母定期抽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文字”。爱迪国际学校老师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关注本站或添加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