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难题不肯自己动脑筋,有的甚至都不去尝试就放弃,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爱迪国际学校老师帮您找出原因,并且给出解决对策。
原因一
家长急于相助,或者打断孩子,孩子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尝试。
有一次带孩子在乐高小镇玩拼插玩具,听到旁边一位妈妈一直在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宝宝,这个是这样拼的,看妈妈怎么做……”
“哎呀,宝宝,不是这样摆,你这样搭不对……”
结果孩子在一个玩具上玩两分钟就换另一个,这位妈妈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又喊:“你这孩子,哪个都不好好玩,怎么这么没个常性?”
其实,不是孩子没常性,而是妈妈太急性,急着教给孩子所谓“正确”的玩法,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去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记得儿子小时候搭积木塔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当时试图给他演示从下到上的“标准”搭法,结果他发脾气一把推倒,干脆不玩了。后来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拼搭,不仅自己玩得开心,也搭出了许多别样的造型。
孩子都喜欢自由地做事,家长的好心帮忙可能会干扰孩子,打断孩子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家长、不愿自己动脑筋的习惯。
对策一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完,积累成功的经验。
现在的孩子是“忙碌”的一代,孩子上各种早教班、特长班、补习班,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2016年9月对7435名家长做的调查表明,60%的孩子放学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于一小时。
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正玩得起劲,比如在做手工,妈妈在旁边喊:“练琴时间到了!”这样孩子不得不中断正在做的事情。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养成易放弃的习惯,因为即使努力做了,也看不到成果。
爱迪国际学校老师建议: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当观察到孩子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哪怕在你眼里是“不务正业”的小事,也要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孩子把手头的事情完成,这样他就会产生从始至终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孩子觉得努力是有意义的,在学习上也会更有动力去思考和尝试。
原因二
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过多,导致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怎么逃也无法避开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狗本来可以主动地避开电击,但结果却绝望地等待电击痛苦的来临,塞利格曼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如果家长总是一味地批评和责骂,就会给孩子深深的挫败感甚至低自尊,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我不行”的感觉,就像实验中的小狗一样,即使实际上有能力解决问题,他们也不再选择尝试,而是直接放弃,因为他们已经习得了无助感。
一旦孩子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就会形成这样的认知:我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在对待学习上,若孩子持这种消极的态度,就会不愿意去尝试,不肯动脑筋,而家长看到孩子不主动学习,更是批评和责备,不断的负面评价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这种认知,形成一个负循环,导致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心。
对策二
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激发孩子改变自我的认知。
若发现孩子经常出现“我不行”的感觉,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挑剔过多,导致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变孩子的认知,仅仅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等类似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孩子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真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逐渐恢复自信,改变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
比如,当孩子弹一首曲子弹了许多遍也弹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是说:“加油,你一定可以弹好的!”孩子可能会气急败坏地喊:“我就是弹不好!”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对孩子说:“看得出来,这首曲子要弹好确实不容易,你努力练习了这么多遍,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还有一些能改进的地方,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我们这样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们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不轻易放弃。爱迪国际学校老师如是讲。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关注本站或添加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