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老师挑选发布在《中新网》的一段文章, 其中对自由的阐述和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方法值得借鉴。
每当我们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划清一个“护城河”,在这个“护城河”以里,孩子应该有选择的自由,能否给孩子这个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回到今天的正题上,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问到关于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大部分家长都苦恼于孩子滥用手机,担心影响学业,而禁止孩子使用手机。
我们的态度是:孩子拥有使用手机探索世界的自由,但我们应该和孩子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规矩。
通常的做法是和孩子制定一个“约定”,这个“约定”规定好不能超出的“界限”(比如每天玩2个小时,晚上10点之后不能玩等等),规定好奖惩措施,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由孩子签字画押(一定要有仪式感)。
孩子在约定之内的行为,家长应该不干涉,即使看着不顺眼,家长也必须严格遵守约定。家长如果自己随意“毁约”,那还怎么能指望孩子去遵守约定?这里还有个小技巧,叫做“及时奖励,推迟惩罚”。只要孩子遵守了约定(哪怕没有完全遵守),也应该尽快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如果孩子违反约定,不要立即惩罚,可以晚上做一个小总结,把表现好的和不好的地方一起提出来,再做惩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能靠“约定”来解决问题,有时候需要一些工具来帮忙。上次我们给家长推荐了个叫“袋鼠家”的手机应用,家长们反馈效果不错。这个APP分别在家长手机上装上家长端,在孩子手机上装上孩子端,家长就可以根据约定内容来控制管理孩子手机,孩子一但超出“约定”,手机就会被锁屏禁用。家长们使用好这些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孩子一生的成长历程。
您若觉得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老师推荐的这段文字好,您多读两遍。我觉得不错。
复制zxxzxb_yuloo添加关注公众号,或下拉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实时推送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