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孩子,家长们都是有些不知所措的。下面,国际学校的老师就来给各位家长们推荐一篇幼儿教育的文章《如何看待孩子的“自私”》,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孙女两岁的时候,每个星期六一早就来到我们家。那天,女儿在也要带她的儿子来到我们家。我让孙女旸旸骑上她的四轮小童车,跟我到楼下去迎接。
那天女儿开车一个人带孩子来,阿姨休息,也没有带小童车来。外孙子还不满一岁,不会走路,不能放在地上。在楼下我们接到女儿母子俩,就想一起在院子里玩一会儿。我对孙女说:
“旸旸,你下车,让小弟弟坐你的车。”
你猜,得到的回答是什么?“不!这是我的!”
嘿!好干脆。我不由得摇摇头: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我好言相劝:
“旸旸,车是你的。可小弟弟还不会走路,姑姑抱着他,很累。姑姑都抱不动了,让弟弟坐一会儿,你再骑,好不好?”
“不好——。这是我的——。”
你看,这独生子女就是这么“独”。我不再动员孙女了,我得使用一个“策略”,利用她的“排斥异己心理”,就是小孩子“气怀”的心理。我从女儿手里接过孩子说:
“来,张博威,我的大外孙子,让姥爷抱抱。”
这时候,孙女眨巴眨巴她的大眼睛看着我的动作,就立马抬腿从她的小童车上下来,连忙“高姿态”地让给弟弟:
“弟弟坐,弟弟坐。”
见此场景,我和女儿不由得面面相觑,忍俊不禁。
回到家里,我跟儿媳妇说了刚才的情景。儿媳妇不无担心地说:
“爸爸您说,现在的孩子这么自私,以后可怎么办呢?”
有好吃的吃独食,有好玩的独占,一切好处独享。凡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一旦到了手里,就别想再要过来。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独生子女更为严重一些。
然而,我认为,孩子总是把“我的”“我的”挂在嘴边,不能简单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斥责。
这一是,因为简单地斥责,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跟孩子讲不能自私的大道理,等于“对牛弹琴”。这二是,孩子总说“我的”“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不是“品德问题”,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可能注意到了:孩子一般从两岁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其实,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我”字真正的含义。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一切体验或感知的事物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处在“自我中心”年龄阶段。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刚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照样还说“是我的”。这足以证明,两三岁、四五岁的孩子总是说“我的”,并不单纯就是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
两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意识到有个“自己”,“我”这个词进入他的生活以后,就会不断地试着运用。他会逐渐地通过大人的启示,对自己的“所有权”有点儿模糊概念了。比如:“这是爷爷的东西,你不能动。”“这个娃娃是给你的,要收好,可别弄坏了!”这样,孩子自己的玩具当然不能给别的孩子玩。而见到别的孩子拿着与自己的玩具不同的玩具,他也要去“抢夺”。
这在大人的眼里,是叫“抢夺”;在孩子眼里,那不是“抢夺”。而是经不住诱惑“拿”过来。可被“拿”的孩子的感受就不同了,“这是我的”,当然要紧抱着不放。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你看,幼儿园里总是准备许多相同的玩具。这是为什么?为的就是人手一个,看到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都一样,彼此彼此,不新鲜,冲突、抢夺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豁达大方”。要培养孩子心里有别人,能与别人分享,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
比如,买来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的给爷爷奶奶。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
有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或交换玩具玩。
孩子这样做了,家长就给予表扬。经过不断地强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拨打电话进行咨询!
报名咨询热线:010-51295864、400-005-1568
复制zxxzxb_yuloo添加关注公众号,或下拉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实时推送相关新闻资讯!